尾礦”的資源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和環境危害,也有可能變廢為寶再利用。">
礦石被提取完主要礦物后,主要以泥漿和礦渣的形式存在,這些被稱為“尾礦”的資源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和環境危害,也有可能變廢為寶再利用。
國土資源部資源經濟管理研究室副主任陳甲斌7月7日在全國有色金屬礦業大會上表示,由于中國至今還未開展全國性尾礦資源專項調查評價,使得尾礦相關政策落地與調整缺乏數據支撐,尾礦綜合利用仍處困境。
陳甲斌估計,中國可利用的尾礦資源規模龐大,尾礦庫有上萬座。尾礦庫通常由筑壩攔截谷口或圍地而成,因具有高勢能而成為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源,一旦遇到洪水等災害易導致潰壩,從而造成重特大事故。除了安全事故,以漿狀體形態存在的尾礦,還容易對地下水和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影響。
但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廢料實際上還有巨大的再利用價值。陳甲斌說,江西贛南有些鎢礦尾礦庫的含“金”量甚至達到大中型礦床的規模。
陳甲斌援引數據表示,2011年,中國銅尾礦排放量大致為23億噸,銅平均品位至少在0.08%以上;鐵尾礦大于70億噸,其含鐵量不亞于20億噸礦石的產鐵量;鉛、鋅、鎢、鉬的尾礦排放量不低于5億噸。
“特別是在現在礦產品價格走高、資源日趨趨緊的情況下,尾礦的資源屬性更加明顯。”陳甲斌說。
與國外類似,中國對尾礦的綜合利用主要集中在二次回選、制造建筑材料、井下充填、綠化造地及提取微量元素作礦物肥料等。
但實際投產過程卻并不簡單,眾多因素考驗著尾礦綜合利用項目的盈利能力和經濟價值。
以銅尾礦為例。經過測算,中國銅尾礦的平均品位不低于萬分之八,具備二次回選的可行性。遺憾的是,中國的尾礦以小庫為主,庫存大多只有幾百萬噸,但庫存量高達4億多噸、位于江西的4號尾礦庫,品位又低——只有萬分之六。
據介紹,中國調查發現的可再回選銅尾礦總量約為2億噸,但選礦回收率不高,綜合利用率偏低。
用尾礦資源做建材在技術上已不成問題,但實踐中的情況是,尾礦大多位于山區,尾礦制成的建材消費集中在城鎮,長距離運輸的成本使得尾礦產品的競爭力敵不過市場上同類產品。除非用尾礦做成有高附加值的高級裝飾材料,如微晶玻璃,而非普通的磚頭。
陳甲斌表示,這些現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尾礦資源開發利用的積極性。他建議,政府可以考慮補貼政策,比如尾礦產品增值稅的減免或優惠。
據了解,中國在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缺乏法律法規,也沒有關鍵性的綱領,基本上,尾礦綜合利用的技術產業政策散落在不同的宏觀文件中,只能起指導作用。并且,中國至今還未開展全國性尾礦資源專項調查評價,國家安全局此前只做過尾礦安全管理方面的調查,尾礦資源存量、空間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嚴重缺失,除了不能夠滿足社會投資決策的需要,這也反過來使得尾礦政策的落地和調整缺乏支撐。
尾礦干排,煙臺鑫海礦業多頻脫水篩,為尾礦處理問題帶來福音。
由于礦山資源開發引發的安全和環保問題,尾礦干排工藝是解決安全和環保的可靠保障,尾礦干排脫水,回水率可達70%以上,可較好的解決缺水地區的礦業開發難題,水資源得到重復利用。
尾礦干排工藝,可節省大量的尾礦庫投資,簡化了尾礦審批手續,消除了潰壩隱患,利國利民,勢在必行。
新聞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