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等級的劃分直接影響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。礦石經過破碎、磨礦、分選等流程后,根據有用礦物含量和回收率確定等級,通常分為低品位礦、中品位礦、高品位礦三大類。國內主要采用百分含量法,比如鐵礦以含鐵量55%為分界線,超過的屬于優質礦,低于的需二次加工。
如何判斷礦石該劃分到哪個等級?關鍵在于礦物賦存狀態和選礦成本。嵌布粒度細的礦石需要更復雜的浮選工藝,即使原礦品位達標也可能被歸入中低等級。像金礦常出現“貧礦富選”現象,0.5克/噸的原礦通過先進浸出技術能達到經濟開采價值,這種情況會重新調整等級評估標準。
選礦設備升級正在改變傳統分級模式。高壓輥磨機能使礦石解離度提升30%,原本歸入低品位的礦石經過超細粉碎后,有用礦物釋放量大幅增加。云南某銅礦就通過裝備改造,將原屬三級品的礦石提升到二級品標準,每噸開采效益增加240元。這種動態分級趨勢要求企業定期更新選礦技術評估體系。
國際通用的資源儲量分類標準JORC和NI43-101更強調經濟可行性。加拿大某鋰礦項目曾將氧化鋰含量1.2%的礦石劃為可采儲量,因為當地電價低廉支撐得起高能耗的化學選礦。這說明選礦等級不是固定數值,需要結合市場價格、能源成本、環保政策等變量綜合測算。投資者分析礦產項目時,必須核實等級劃分背后的技術經濟參數。
選礦等級認定直接影響資源稅征收標準。2023年起實施的《資源稅法》明確規定,不同品位礦石適用差別稅率。山東黃金集團通過優化重選-浮選聯合工藝,將尾礦品位從0.3克/噸降至0.15克/噸,不僅提高回收率,還將資源稅等級下調兩檔,年度節稅超千萬。這種技術降本與政策紅利的雙重效益,正在推動全行業升級選礦分級管理體系。
新聞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