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助濾劑的用量直接影響過濾效率和經濟效益,但不存在統一標準答案。具體用量需結合礦石粒度分布、礦漿濃度、過濾設備類型及藥劑特性綜合判斷。例如處理黏性較大的礦泥時,適當增加助濾劑比例能有效降低濾餅含水率;若礦物顆粒本身具備良好滲透性,過量添加反而會堵塞濾布孔隙。
如何判斷助濾劑用量是否合適?關鍵在于觀察過濾速度和濾餅成型狀態。實驗室小試階段建議采用梯度實驗法,從0.05%起始濃度逐步遞增,每次增幅不超過0.02%。某銅礦選廠實踐表明,當十二胺類助濾劑用量達到礦漿質量的0.12%時,真空過濾機處理能力提升37%,此時濾餅厚度均勻且脫落完整。
實際操作中容易忽視礦漿pH值的調節作用。酸性環境下部分高分子助濾劑會發生水解失效,此時需配合pH調節劑使用。某鐵礦案例中,將礦漿pH從5.8調至7.2后,聚丙烯酰胺用量降低40%仍保持相同過濾效率。溫度變化也會影響藥劑活性,冬季作業時往往需要提高10%-15%的添加量。
設備差異帶來的變量不容小覷。板框壓濾機與陶瓷過濾機對助濾劑類型的選擇存在明顯區別,前者更適合剛性顆粒型助濾劑,后者則對高分子絮凝劑更敏感。某鋅冶煉廠改用自動加藥系統后,通過實時監測濾室壓力變化,成功將月均藥劑消耗降低2.3噸,年節約成本超15萬元。
定期檢測濾液濁度是優化用量的有效手段。當濾液中固體含量突增時,可能意味著助濾劑過量導致濾餅結構松散。某金礦企業建立的三級檢測體系顯示,將濾液固含量控制在50ppm以下時,每噸礦石助濾劑成本可降低0.8元。動態調整策略比固定投加模式更適應礦石性質波動。
新聞推薦